日前生活网报道,“ 上海 滨江 骑行 团深夜非法骑行”登上热搜。 半夜,一支多达百人的骑行团体“压路”。 其中,部分骑手不遵守交通法规,在高速公路上逆行,在路口遭遇车祸。 一时间,上海苗江路的夜间骑行备受关注。
近年来,夜骑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逐渐成为一种“潮文化”。 与普通骑行不同,少数夜间骑行群体具有 竞技 性质,模拟公路 自行车 比赛,骑行速度更快,比如苗江路事故中的骑手。
苗江路是上海的“夜跑圣地”,近年来更是成为“夜骑圣地”。8月份,这里开始铺设专门的柏油路,以方便骑行爱好者。 每周四晚上,苗江路都会迎来一大群骑行者。
夜骑为何选择苗江路
城市里既有休闲骑行,也有竞技骑行。 前者供普通市民出行骑行,通常速度小于10公里/小时,骑行时间大多不超过2小时。
后者是奥运会的“公路自行车赛”,注重速度和耐力。 速度通常为30-40公里/小时,比电动汽车更快,甚至可以与城市汽车的速度相媲美。 路边的步行者或跑步者如果经过它们,会感到非常不安全。
苗江路上的夜间骑行期间,一些骑手正在追求公路自行车赛车模式。 由于车速快、人数多,这种夜间骑行也遭到了周边居民的抱怨,“呼啦,大量的人一拥而过,根本没有刹车。”
既想要速度又想要安全的竞技自行车手会寻找十字路口较少、骑行车道较宽、交通和训练人员较少的区域,并避免与休闲骑手和电动自行车骑手共用自行车道。 比如,利用夜间车流量少的情况,占据道路进行练习。
与休闲骑行相比,竞技骑行对道路宽度的要求更高,但上海市中心路网较多,单向街道较多,适合此类夜间活动的道路空间较少。
相比之下,北京的“夜骑圣地”二环路、长安街等,都有宽阔的自行车道,可以多人并排骑行。 在某些地方,甚至高速公路车道也比单车道更宽。 这样,骑行就可以自然地分为“快区”和“慢区”,既可以兼容休闲骑行,也可以兼容竞技骑行。
一位骑行者提到,上海适合夜间骑行的区域包括黄浦区的苗江路、闵行区的深兰路、漕宝路、浦东新区的环市公园、高科西路东段等。
其中,苗江路、半松园路围成的不到3公里的圈子,位于黄浦世博滨江片区。 车少人少,照明设施比较齐全,夜间安全性较好。 早在2013年,这里就是夜跑爱好者的“圣地”。
2017年前后,随着自行车俱乐部的成熟,上海的休闲自行车和竞技自行车逐渐分离。 苗江路位于中心城区,更方便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俱乐部会员聚集,逐渐成为“夜骑圣地”。
B站up主“”视频截图
在北京,B站up主“”第一视角拍摄的一段长安街,其中自行车道的宽度约为机动车道宽度的1.5倍。 因为宽,所以可以自然地分为“快区”和“慢区”。
在上海,百度街景覆盖了上海内环中山北一路的一段路段。 可见非机动车道宽度本来就窄,而且还有叛逆者。 即使夜间人少,竞技骑行活动也很难开展。
高速骑行应该如何管理?
有专业骑行者指出,夜骑成为时尚后,大批追随者涌入,但他们仍缺乏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不懂“防御性骑行”、“即使不戴头盔”,伤害夜骑在公民中的声誉。
一些职业自行车手也提到,他们从一大群人退到三五人的小团体开始骑行,正是因为“人太多的时候,一些自行车手幻想自己是在骑‘环法自行车赛’,去横冲直撞吧。”
高速骑行如何驾驭? 一方面,相关群体要对新爱好者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城市管理也要注意竞技骑行和休闲骑行的区别,分而治之。
值得借鉴的例子是新加坡,2022年被评为“亚洲最喜爱骑行的城市”。新加坡注重休闲骑行的需求,从2020年起斥资10亿新元增加自行车道。但严格限制竞技骑行,并加强公共教育。
如果车速超过25公里/小时,骑行者必须走机动车道(高速除外)并按机动车限速骑行。 新加坡还将对常见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例如闯红灯、双手离开车把(危险骑行)以及不戴头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规定单行道和公交车专用时段必须单排乘坐。 如果违反,将被处以至少 1,000 新元的罚款或 3 个月的监禁,或两者兼施。
管理标准登陆微信公众号“新加坡之眼”
从2022年起,新加坡将对排长队乘坐的行为进行严格限制,以减少风阻(俗称“开火车”)。 巴士的长度; 在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车道的道路上,双排最多可容纳10人。
尽管如此,“亚洲最佳自行车城市”并没有为竞技自行车爱好者的需求开绿灯。
至于上海市中心是否需要为竞技夜骑爱好者提供更多替代道路,疏导苗江路交通? 这需要更多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