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Gartner,大家应该已经比较熟悉了,这是一家全球知名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以其在IT研究、发展、评估、应用和市场等领域的权威性而闻名,为全球的客户提供客观、公正的论证报告及市场调研报告。在数据库领域,最早接触 Gartner 就是从它的《数据库魔力象限》年度报告开始的。其实,Gartner 除了魔力象限报告外,还会提供不同视角的多种报告,本文就对近期发布的《Gartner Peer Insights》报告谈起,重点讲讲从用户视角下的全球及国内数据库的发展变化。
Gartner Peer Insights,之前在国内关注度不高,在海外很多厂商会将其作为客户对厂商认可度的佐证,因为报告是收集来自大量用户的匿名评价,可以比较直观的反馈产品能力。很多如 Oracle、AWS 等大厂会收集积累数百上千的客户反馈,新兴活跃的厂商也会吸引到不少,Gartner 官方会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客户自发对厂商产品进行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报告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厂商产品在全球的落地情况。同时,这个报告也会作为魔力象限报告的重要参考。这一报告收集的客户评论,可为企业 IT 决策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来自客户侧视角,其汇聚的同行观点、详细内容可作为各类魔力象限、市场指南的有益补充,在企业购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厂商,也可以从报告中获得客户侧的一手信息,为改善、优化产品提供直观的依据。
Peer Insights 同样采用象限报告方式,根据用户兴趣和采用(x轴)和总体体验(y轴)分为四个象限。
❖X轴:用户兴趣和采用情况
用户兴趣和采用部分评分包含三个因素,评论量、用户推荐意愿和跨行业、公司规模和地区的评论市场覆盖。每个因素都有相同的权重。
根据上面三个因素计算厂商的得分,其中“市场平均值”被标记为X轴中点。厂商必须满足或超过这个平均值,才会被放置在象限的右侧(如图中厂商DEFJKL)。
厂商整体体验是一个综合分数,包括总体平均评级和两个次级平均评级。
根据上面三个评级的综合得分,其中“市场平均值”被标记为Y轴的中点。厂商必须满足或超过这个平均值,才会被放置在象限的上侧(如图中厂商ABCDEF)。
这个象限的厂商是在用户兴趣和采用情况、整体体验上均超过平均分的厂商。这说明市场对厂商产品是比较满意的。重视主流、广泛覆盖产品的客户可能会发现象限产品很合适,但考虑专业性、垂直化、定制化或新颖解决方案的客户,还需要考虑其他象限的厂商产品。
这个象限的厂商是被评为等于或高于市场平均整体体验,但未达到市场平均用户兴趣和采用分数的。这类厂商的产品及服务是比较好的,但是用户意愿方面不足。其原因有可能是评论数量较少、业务局限于某个区域或行业或规模用户、用户推荐意愿不高。
这个象限的厂商是那些评分低于市场平均总体体验,但用户兴趣和采用率高于平均水平的。这类厂商在产品及服务上存在不足,但用户很感兴趣并有意愿推荐。可能需要额外的调查,了解用户感兴趣的原因是否跟自身的需求是一致的。
这个象限的厂商在总体体验、用户兴趣和采用方面都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类厂商产品已经满足了被纳入的最低标准。如果是一些新成员或有独特性的产品,是可能出现在这个象限中。如果是老厂商也在其中,就需要仔细研究下用户反馈了。
报告数据的来源是来自 Gartner Peer Insights 的网站数据的最新18个月的数据,同时用户还需满足年收入在5000万美元及以上。此外,在18个月期间的前6个月的数据将在两个轴的所有计算中占50%的权重。前6个月50%的评价权重使得最近的评价在决定厂商的位置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 厂商门槛
,并在18个月的分析期间收到了20个或更多的合格评论,以及15个或更多的“能力”和“支持/交付”次级评级。此外,报告厂商数量限制为25家。如果超过25家厂商符合纳入标准,合格评审数量最多的25家供应商将被纳入。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厂商,且有相同数量的合格审查并列第25位,并列的所有厂商都将包含在报告中。
近期,Gartner 刚刚发布了2024年 Peer Insights 报告《Voice of the Customer for Cloud>
我们再来结合之前两年的报告看看整体的趋势,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趋势变动很大,特别是“Customers' Choice”象限,几乎没有常驻者;第二国产厂商的进步,从2022年的一家,到2023年的三家,再到今年有进入领先者区间的厂商出现;三是入选厂商变化也很大,如Huawei、Redis 等都不见了踪影。我个人也从 Gartner 官网收集了厂商的明细情况,下图是将 Ratings >50的厂商按全量评论数做了个汇总,其中也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整个榜单很长,整体看下来有几个感觉,一是大厂优势明显,以MS、AWS、Google等大厂为代表产品受到关注很多;二是中国在全球视角看还刚刚起步,在榜单中只看到了腾讯、PingCAP的影子,而且也处于后部。关于第二点,很大原因是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化市场比较晚且关注到如 Gartner 这种三方机构的时间也比较短。
单独拉取了中国企业在 Gartner Peer Insights 的数据,下面数据来自近期活跃数的统计(口径与上面有所不同)。这里列出了已收录到榜单中的中国企业及产品(人工摘录,可能存在遗漏)。从数据来看,TiDB、OB 两家处于较领先位置,跟随之后的是一众云厂商及产品。
(3)各国产数据库厂商详解
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厂商及产品,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整体评价较高,都在4.8、4.9的分数。
从市场表现来看,产品功能性能及生态高于平均分,其他如服务等相对弱些。
用户分布比较均匀,跨越不同规模、行业用户,地域上也以亚太、北美为主。
产品能力方面,扩展性、分布式、事务、多云、开发者方面做的不错,集成、科学计算、资源管理、定制化能力略显不足。
再来看看Oceanbase的情况,整体关注度要少些,相信与海外推广较晚有一定关系。在用户反馈层面,服务支持、集成开发方面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对于功能性能、服务范围要好于平均值,其他较弱。
用户画像来看,规模体量分布均匀,以金融业为突破口,区域还仅限于亚太。
产品能力方面,分布式、性能、事务等做的不错,集成、定制化、科学计算低些。
腾讯方面,关注评论是最多的,整体反馈比较平均。
服务经验和范围高于平均值,但聚焦及RoadMap弱些。
用户规模、行业、区域都分布比较均衡。
产品能力上没有明显短板,易用性受到特别好评。
PolarDB 收到关注较少,这个有点意外;此外还有 3 Star 的情况,值得注意。产品能力方面表现中等。
用户规模、行业、区域,较为平均。
产品能力上,事务、性能、自治受到好评,分析、多云有待改善。
华为整体表现还不错,用户反馈基础分较高。
伙伴能力受到好评,其余表现有待提高。
用户规模偏小,行业较平均,区域仅限于亚太。
产品能力上,表现都较为均衡,性能等受到好评。
选择 TiDB 为例,摘取其中一份评论,我们来一起解读下这个样本。
这是一家医药连锁销售企业(行业),其下属门店达到15000家(规模),TiDB 用户服务器内部的ERP系统(业务系统)。其架构前端是MySQL,利用>
在优点部分,谈到了兼容性(与MySQL兼容,易开发)、分布式(分片透明,易运维)、生态友好(学习成本低)、可伸缩性+存算分离(满足业务扩展)。在挑战部分,则谈到了执行计划稳定(稳定性)、资源管控(隔离性)、图形化(易操作性)。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厂商非常宝贵,这是真实的来自一线的反馈意见,对于厂商产品规划、功能改进、市场运营、商务拓展等都会带来积极意义。
在优点部分,谈到了兼容性(与MySQL兼容,易开发)、分布式(分片透明,易运维)、生态友好(学习成本低)、可伸缩性+存算分离(满足业务扩展)。在挑战部分,则谈到了执行计划稳定(稳定性)、资源管控(隔离性)、图形化(易操作性)。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厂商非常宝贵,这是真实的来自一线的反馈意见,对于厂商产品规划、功能改进、市场运营、商务拓展等都会带来积极意义。
这是一些细节,如版本、使用范围、上线时间及周期等。
部署环境、地域、使用时长和频度等。
(2)再看一份金融客户评论样例
我们再选择相对传统的一类用户,下面样例是以金融业-银行为代表的用户的反馈,看看他们是怎么看待的。从反馈可见,针对金融敏态业务,产品的适应场景。
这一用户主要看中产品提供的扩展能力。在用户喜欢的理由中,重点提到了 MySQL 兼容性、弹性和高可用;而在不喜欢理由中,则提供了学习成本和硬件资源问题。
在购买理由中,则谈到了提效创新;关键因素部分则是服务、功能和性能。
从上面样例可以看到,评论信息是非常丰富的。正是这一份份详实的来自用户的反馈,汇聚成 Peer Insights 报告。这样的一份报告可以说对多方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Gartner Peer Insights 报告,也引起了我很多思考。目前在国内是缺乏一种厂商客户互动的平台,一方面是厂商填鸭式地灌输自己的优势亮点,一方面是客户无所适从或者无处吐槽。于是各种纷繁零乱、真假难辨的信息散落在各种论坛、聊天群甚至口口相传之中。这种双向的、透明的、有公信力的平台,是急迫需要的。在此也非常希望国内的有识之士,能够一起构建起我们自己的“Peer Insights”,共同助力国产数据库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