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设施的发展和完善,“最后一公里”可以通过公共 自行车 、共享单车等城市慢行 交通 来解决。 但一旦行程超过3公里,租赁费率就会直线下降,道路上的个人两轮电动车数量将不断增加。 体现了人们对3公里及以上中短途两轮交通的大量需求。
7月13日上午,由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主办的“碳”两轮微客车及城市两轮公共交通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浙江临安正式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家两轮公共交通行业单位齐聚一堂,就新形势下两轮公共交通创新技术、运营模式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浙江、江苏等地率先落地,解决市民3-10公里出行需求
公共电动自行车与市场上的共享摩托车类似,但在车身颜色和元素上具有明显的当地文化特征。 例如,海宁公共电动自行车以沉稳的蓝色调为主,展现潮城特色,而临安则为红色系,车身有“诗书画,钱王故里”字样。 车辆停放时,公共电动自行车采用“电子围栏”技术,进入指定场地区域后才能租用和归还,并且每辆车都配备了简易停车架。 停车区域醒目且相对固定,记者还在工地旁边看到了配套的头盔帽自助服务机。 如果市民在使用头盔时考虑卫生问题,可以扫描二维码,花20美分购买一次性头盔帽衬。 设计非常贴心。
据了解,临安公共电动自行车已分两期投入运营。 作为公共自行车服务的补充,停车站由政府统一规划。 依托公交、地铁以及原有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布局,与城市大型公共交通形成良好的衔接。 期间站点布局将逐步渗透到居民区、商场、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域,真正将“公共自行车+公共电动自行车”出行模式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目前,公共电动自行车服务模式已在临安、桐乡、连云港等城市运营,受到市民青睐。
“低收费”公共出行服务,创造公益便利和可持续运营双重价值
对于市民来说,中短途骑行是高频次的刚性需求,是一种良好的体验,而且收费可以接受的出行服务更适合人们的日常需求,也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从收费来看,目前推出的城市公共电动自行车项目大多是前2分钟免费,20分钟2元,之后每10分钟1元。 骑行费用相对来说是大众可以接受的。
杭州临安众城交通设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英华表示:“公共电动自行车充电模式已被政府正式备案,价格不会随意提高,营业收入可最终用于填补公共服务的运营费用,助力可持续运行。”
截至目前,国内公共自行车已基本实行“首小时免费”,总体免费率达到97%以上。 据了解,多地公共自行车主管部门正在结合各地实际需求,推动公共自行车与公共电动自行车深度融合,探索公共出行服务可持续发展。
两轮出行多元化选择涌入,需要良好的绿色出行秩序
早在2017年5月,杭州就已率先推出升级版电动助力自行车。 通过在公共自行车上安装电池宝,可以升级动力系统,延长骑行距离。 智能混合动力车可以行驶 10 公里。 它首先在杭州市滨江区试运营,这也是公共电动自行车的雏形。
随后,借助“共享经济”浪潮,互联网企业开始布局共享电单车,发展态势一度向好。 但由于市场上共享摩托车缺乏相关法规和限制,品牌五花八门、数量大、随意停放、随意涨价,不少车辆没有头盔,甚至车况堪忧,各种安全问题危害引起了世界各地城市管理者的担忧。
“目前已有70多个城市**了共享电单车的管理办法,地方政府将共享电单车纳入管理已成为发展趋势,也是未来政府治理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会上,杭州标准化研究院应用部主任左爱兵解读了两轮公共交通行业的发展趋势。
面对两轮出行的多元化发展,城市摩托车的规范管理也是本次会议的重点。 作为政府2022年民营项目“漳州共享摩托车排序管理平台”,福建省漳州大大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继文现场分享实践经验。 漳州市国资委、漳州市城管局为指导,漳州交通集团、长运集团对共享摩托车实施了序列化管理平台。 通过控制车辆总量、规范电子围栏停车技术、设置准入条件,共享单车市场不断得到规范。 短短两个月时间,共享电单车数量从5万辆控制到合理数量,违章停车率降低99%以上。
会上,杭州金通科技工作人员还展示了“电子围栏”标准化归还、RFID射频标签、AI视觉停车等行业最新精准标准化停车技术,有效解决了乱停乱放的问题。汽车。 多样化标准化还车方式,适合不同城市道路的建设要求。 例如,“AI视觉停车技术”通过在道路上布置绿色“T”图标作为停车标志生活网资讯,并在车身前方安装摄像头来识别停车线。 精准停车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挖掘和其他问题。
未来公共电动自行车是否有望进一步扩大规模,渗透到居民生活中? 对此,国捷研究院绿色低碳中心主任李玉轩表示,根据本市政策推动公共电动自行车纳入城市交通体系,不仅可以为市民短途出行提供新选择,它还可以为绿色出行和支持双碳目标提供更多可能性。
但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不仅要提供多元化的出行选择,更要打造规范的绿色出行交通体系,让我们的出行有更多的机会拥抱多元化的选择。 只有解决好“租车和还车是否方便有序”、“乘车是否安全”、“乘车成本是否为市民接受”等问题,找到适合本地化的出行服务体系发展,城市的两轮公共交通能否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