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宣传,产品推广,广告招商,广告投放联系seowdb

80后聊架构 增加线程到底能不能提升吞吐量

《架构师之路:架构设计中的100个知识点》四:性能与扩展性,线程数与吞吐量

之前聊了,啥时候应该优化延时(Latency),啥时候应该优化吞吐量(Throughput)。

画外音:短视频二维码附在文末。

有一些评论,值得和大家扩展讨论下:

1. 延时和吞吐量,是评估啥的指标?

再次强调一下,在性能优化中:

performance和scalability,评估维度并不一样。

前端架构,为什么聊performance更多?

前端FE,Android,IOS的童鞋,经常说提升performance,很少说提升scalability。

压缩资源,缓存图片,异步加载,Webpack代码拆分,PWA等等这些技术,都是提升performance的,服务好一个用户,让一个用户速度快。

后端架构,要不要提升performance,当然要。数据库访问200ms,引入缓存20ms,速度更快了。

后端架构,为什么聊scalability会更多?

因为系统难点不在于1个用户的延时是200ms还是20ms,难的是:

而这些,就是scalability的范畴。

这,是后端架构设计的核心,是scalability相关的知识点,也是我在“100个架构知识点”里要重点讲的内容。

2. 线程数和吞吐量,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在短视频里举例:“增加线程数是提高吞吐量的方法之一,1个线程1秒钟处理5个请求,吞吐量是5,增加到10个线程,吞吐量变成50”。

有朋友指出我说的不对,说增加线程数,有时候能提升吞吐量,有时候不能提升吞吐量。

这位朋友说的对,我表达不严密,那么问题来:

下面稍微展开详细说下。

首先,工作线程数是不是设置得越大越好?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第二个问题,调用sleep()函数的时候,线程是否一直占用CPU?

不占用,休眠时会把CPU让出来,给其他需要CPU资源的线程使用。

不止sleep,一些阻塞调用,例如网络编程中的:

都会让出CPU资源。

第三个问题,单核CPU,设置多线程有没有意义?单核CPU,设置多线程能否提高并发性能?

即使是单核,使用多线程也是有意义的,大多数情况也能提高并发。

第四个问题,常见服务线程模型是怎样的?

了解常见的服务线程模型,有助于理解服务并发的原理,一般来说互联网常见的服务线程模型是:IO线程与工作线程通过任务队列解耦模型。

画外音:还有一种是无锁纯异步,可参考lighttpd的单线程模式,这种模型完全无锁,但无法利用多核优势。

这类线程模型,示例如下:

如上图,很多Web-Server与服务框架都是使用这样的一种“IO线程与Worker线程通过队列解耦”类线程模型:

这个线程模型应用很广,其特点是,工作线程内部是同步阻塞执行任务的,因此可以通过增加Worker线程数来增加并发能力。

画外音:纯异步模型未来再聊。

“IO线程与工作线程通过队列解耦”类线程模型,工作线程的工作模式是怎么样的?

了解工作线程的工作模式,对量化分析线程数的设置非常有帮助:

上图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线程的处理过程,从开始处理start到结束处理end,该任务的处理共有7个步骤:

分析整个处理的时间轴,会发现:

如何量化分析,并合理设置工作线程数呢?

通过上面的分析,Worker线程在执行的过程中:

通过量化分析,例如打日志进行统计,可以统计出整个Worker线程执行过程中这两部分时间的比例,例如:

得到的结果是,这个线程计算和等待的时间是1:1,即有50%的时间在计算(占用CPU),50%的时间在等待(不占用CPU):

当当当当!!!

结论来了:

N核服务器,通过执行业务的单线程分析出本地计算时间为x,等待时间为y,则工作线程数(线程池线程数)设置为N*(x+y)/x,能让CPU的利用率最大化。

一般来说,非CPU密集型的业务(加解密、压缩解压缩、搜索排序等业务是CPU密集型的业务),瓶颈都在后端数据库访问或者RPC调用,本地CPU计算的时间很少,所以设置几十或者几百个工作线程是能够提升吞吐量的。

你,学废了吗?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